刘金灵导师主页
基本信息
姓名: 刘金灵
性别:
最高学历(学位): 博士研究生
专业技术职务: 副教授
行政职务: 教研室副主任
学科所在单位: 农学院
电子邮箱: liujinling@hunau.edu.cn
学术头衔:
学术兼职:
研究方向: 水稻分子遗传与分子育种
学科信息
导师类别招生学院招生专业
校内学术学位硕士生导师 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
校内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 农学院 农艺与种业
校内学术学位博士生导师 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
个人简介
刘金灵,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9至今任副教授,2014-2018任讲师。2006-2013年分获湖南农业大学农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9、2013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水稻抗逆分子遗传与分子育种研究。在《PLoS Pathogens》、《Plant Physiology》、《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等杂志发表论文30篇。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5项;参与国家“973”计划、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等3项。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和湖南农业大学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2015年入选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016年获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主要学术业绩阐述如下: 1. 水稻抗稻瘟病新基因的克隆与分子进化机制研究 以前期团队从湘资3150、天津野生稻、魔王谷、Jefferson等广谱高抗稻瘟病种质中定位的Pi47、Pi48、Pi49、Pi51、Pi2-1和Pi2-2等6个新抗稻瘟病基因为基础(Euphytica, 2013, 192: 45–54,第二; Phytopathology, 2012, 102: 779-786,第四; Phytopathology, 2011, 101:620-626,第七; Rice, 2012,1:29第十一;),克隆了Pi47(作物学报, 2018, 44: 977-987; 共同通讯)、Pi48(硕士论文,盛浩闻, 2014;合作指导)和Pii 3个抗稻瘟病基因。3个基因均编码NBS-LRR类型(简称NLR)抗病蛋白,但Pi47和Pii基因由2个NLR基因组成。该研究克隆的新抗病基因为深入认识水稻抗稻瘟病分子遗传机制提供了证据,也为水稻抗稻瘟病分子育种改良提供新的靶基因。 克隆了O. nivara、O. rufipongon、O.barthii 3种AA基因组野生稻和O. sativa、O. glaberrima 2种栽培稻共40份材料中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9等位基因,揭示了Pi9基因AA基因组野生稻和非洲栽培稻O.glaberrima中变异比亚洲栽培稻O. sativa丰富,在栽培稻O. sativa 中变异趋于稳定;正向选择是Pi9基因分子进化的主要动力(J. Plant Biol.,2011, 54:294–302;第一)。 系统总结了近年国际水稻稻瘟病抗性分子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水稻与稻瘟菌互作研究中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为推动水稻稻瘟病抗性分子遗传机制研究提供参考(J. Genet. Genomics, 2007,34:765-776,第一; Mol. Plant Pathol., 2010,11:419-427,第一; Mol. Plant, 2013,6:605-620,第二; Annu. Rev. Phytopathol., 2014,52:213-241,第二)。相关论文被SCI/CSCD引用527次。 2. 水稻抗稻瘟病分子信号调控机制研究 分离和鉴定了水稻细胞程序化死亡和抗病调控基因小G蛋白激活酶SPIN6(SPL11-interacting protein 6)。SPIN6通过直接相互作用抑制水稻抗病信号正调控因子小G蛋白OsRAC1的激活,而负调控水稻细胞程序化死亡和抗病性;SPIN6则被U-box E3 泛素连接酶SPL11泛素化后降解。本研究揭示了植物U-box E3泛素化降解途径抑制小G蛋白介导的细胞程序化死亡和抗病性的新机制(PLoS Pathog., 2015,11: e1004629,第一)。研究成果被《湖南日报》、湖南教育电视台等媒体报道。2015年被评为《PLoS Pathogens》杂志创刊10周年优秀突破性论文,为植物与病原菌分子互作领域收录的2篇论文之一。论文被SCI/CSCD引用18次。 系统总结了植物细胞程序化死亡、抗病反应和开花信号的交互调控机制,提出了水稻U-box E3泛素连接酶基因SPL11及其拟南芥同源基因PUB13调控植物抗病和开花的信号交互模型和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为植物抗病与开花发育信号交互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参考(Plant Physiol.,2012,160:28-37,第一)。论文被SCI/CSCD引用44次。